2015年吉林白城嘎什根学校支教总结

Published March 11, 2016

吉林白城嘎什根学校支教总结2015

吉林省嘎什根学校支教总结
–薪火支教队
从准备立项到实践的结束,看似漫长遥远的三个多月的时间,在一次次例会的讨论,紧张的期末考试周,考试周结束后全身心地、井然有序却也略带紧张的准备,以及最后在嘎什根中学的实践中逝去了。这期间,有联系上的反反复复,有筹备上的辛辛苦苦,有各种碰壁后的垂头丧气,有取得各种成就后的欣喜欢乐,有旅途中的颠颠簸簸,有难说出口的心疼心酸,还有最后离别时的不舍与眼泪……
转变
最初的最初,我们的确怀着一种自以为很崇高的心理、很英雄主义的心理立了项——到中国一个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的乡镇中学支教。那个时候,我们的确一心向往着徐本禹式的支教经历,虽然我们不可能像他那样在一个山区支教多年,我们仅仅只是两周的时间,但我们一心认为只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这次支教就会对当地的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实践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备课阶段的展开以及最后实实在在的支教经历,让我们的想法不断地发生着转变。 我不得不承认,在最初的想法里,我们太自以为是,只是过分的关注怎样的活动、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经历对于我们才是最有意义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单方面地考虑自身,而忽略了我们的活动对于承受方的意义、对于社会的意义。渐渐地,我才明白,实践的意义,并非
是期待我们通过某一次或者某几次的实践而实现多大的社会价值,而是让我们能够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的庇护,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也是了解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的锻炼自己,尽可能的提升整个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 而支教的意义与价值,也并非取决于我们选择的实践环境、实践地点和实践人群,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活动安排,取决于我们在这次实践中付出了什么,给对方带去了什么;取决于我们收获了什么,而对方又收获了什么;取决于我们的活动是否能让社会上更多人和群体关注我们的实践的对象,而不是关注我们。
反复
最初立项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确定支教中学地点——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嘎什根中学,然而和对方联系的过程却也是反反复复。我们以为这应该是一件简单顺利的事情,只需要和校长取得联系,然后说明情况征得同意就可以啦。当我们尝试和中学校长打电话介绍相关情况时,校长很爽快的答应了,我们支教团队马上开始着手准备支教各项事宜;然而,就在我们满心欢喜时,校长打来电话,他告诉我大学生支教属于教育类公益活动需要和镇的团委和县的教育部门联系,让他们同意审批,告诉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几天才能确定我们是否可以去支教。我们此时十分沮丧,本以为很顺利的事情,却节外生枝。但是几天后,校长打来电话告诉我们有关部门已经同意我们的实践活动,并且学校可以为我们提供免费食宿,前后的起伏变化让我们每一个人欣喜若狂。
事后我们和学校的一位很热情的老师聊天,发现其实事情一开始就并非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首先是我们的实践时间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孩子们刚刚开学,一切都没有收拾好,特别是初一的新生,完全都没有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其次学生到学校上课,午饭肯定要学校提供,学校从哪里提供这午餐费呢?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
准备
我们基于以往支教支队留下来的经验、我们自己对于社会与支教的思考、以及其他人给我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支队做了重新定位。毕竟就像大多数支教支队的出来的结论一样,暑期实践短短几天的支教并不能给当地的孩子们教会多少东西。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短短的两周的时间培养起孩子们对于课堂内外某些学科的好奇心与兴趣乐趣,我们可以利用这短短的两周的时间在当地的孩子们心理种下一个梦想,我们可以利用这短短的两周的时间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撰写了周密的实践策划书;与嘎什根中学的老师们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与沟通,详细的了解当地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在准备阶段,在做完策划以及大体安排之后,我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和备课中。
我们大家经过两轮的头脑风暴,筛选出十几个个活动和课程,安排到两周的时间内,每天都有新鲜的活动和课程。而这些活动和课程都是孩子们平时接触不到或极少接触的内容,而这些活动以及课程的
内容,又以梦想和兴趣为引导——例如手工折纸课,音乐赏析课,趣味运动会,创意美术课,化学实验课,趣味数学课,梦想主题班会,“地理生物要不要加入中考”辩论比赛等。
之后我们把这些课程和活动分配给各个支队队员,开始进行备课。我们的备课要求很高,把关十分严格,因为我们希望给孩子们展示的是成功的、欢乐的、另类的课堂。我们每个人的备课都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根据我们自己编写的课程提纲把课程目标、课程时间分配以及课程讲义完整的构思出来,并形成电子格式;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备课内容,形成自己的讲课思路,组织讲课语言,并准备试讲;第三阶段,试讲。前两个阶段,大家备课的电子文档都会通过邮件发送给所有人审阅,提供修改建议;第三个阶段,大家坐在讲台下面听主讲人完整的把一堂一个小时的课讲下来,并对主讲人的语速、语言以及举例提出修改建议,并指出可能出现的冷场的环节。最后大家再对自己的课程进行调整。其实我们来到当地之后,在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之后,对很多课程内容又相应的调整。
其实准备阶段,是一个十分忙碌的阶段,又是我们支队迅速成长的阶段,从零到有,积累了这么多的成果,从一开始的没有头绪到后来的井然有序,我们已经为出发做好了准备。
忙碌
我们的支教队伍15人,需要负责六,七两个年级,共4个班级。
我们决定安排三个人负责一个班级,其他人负责协助队长进行各种活动前准备工作。
大部分学生平时都是住校的,这样一来,每天早上六点左右,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起床、洗漱,然后去打印室准备这一天要用到的材料——比如课堂讲义、反馈表等等;
白天是我们给孩子们准备的一整天的精品课程,主讲人负责讲课,其他的队员就做助教,为主讲人准备投影仪、分发讲义、维持课堂秩序(其实孩子们都特别听话)等等,或者在办公室里整理孩子们的信息、批改作业、查找课程资料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备课。
而每天晚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活动结束以后,等到孩子们都回到自己的寝室,熄了灯准备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在我们的会议室开始例会,一方面简单总结今天一天的成果,一方面提出在当天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讨论并确定解决办法,一方面布置第二天的活动安排。看似简单的流程,很多时候都要我们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完成。
而在嘎什根中学的最后一个晚上,和孩子们结束联欢之后,我们没有回寝,而是直接洗洗涮涮,然后重新回到了办公室,准备最后一天结营仪式和告别会上要用的材料、制作各班的视频短片、为孩子们写留言。我们不想应付任何一个让我们留言的孩子,而我们每个老师通过这两周时间的上课、活动和聊天,对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了解、有着感情,所以,我们把自己心中对孩子们最殷切的希望写到了他们的留言簿上。
两周时间很忙碌,但是我们都觉得很充实,有意义!
感动
感动,并不是刻意去寻求,而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不经意间的就被孩子们感动了,不曾忘记,也不会忘记。
当孩子们知道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依旧认认真真在课堂上听着课,却在课下的时候偷偷地递给我们一张折了好几折的纸条;
当我们离开了嘎什根,就开始一直收到孩子们发来的短信或者打来的电话:“……哥哥/姐姐,你们到哪了?一路顺风……”,“……哥哥/姐姐,你们明年还会来么……”,“……哥哥/姐姐,我们想你们了……”。离开后的每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收到孩子们的问候。
支教的日子里,我们用真心对待这群淳朴热情而又开朗向上的孩子们,我们并不清楚我们是怎样一种心态,但我们在那里的时候,总是想尽量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让人喜爱,而且他们从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
其实最让我们欣慰和感动的是到活动的最后,大部分孩子都初步树立起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大学梦。从第一天我们统计的孩子们个人信息(包括理想)到最后孩子们给我们的留言,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孩子们在理想上的变化,仍然充满着孩子气的浪漫幻想,但更加坚定也更加明确。这是我们来这里最想做的——给孩子们种下一个梦想,最终,我们完成了。
实践结束了,但这又是另一种开始,是我们的一个开始,我们从当面的引导转变为在孩子们身后默默地鼓励与支持;更是孩子们一个开始,孩子们将开始他们追逐自己梦想的旅途……

No Response to “2015年吉林白城嘎什根学校支教总结”

Leave a Comment

近期评论

    分类目录

    语言: